預估游客人數: | 980人 | 1233人 | 1234人 |
《清明上河圖》是我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這幅由張擇端創作的長卷風俗畫,生動地記錄了我國12世紀北宋城市的生活面貌。近日,市民董先生向記者報料,儀征有一家商鋪用涂料在墻壁上作了一幅《清明上河圖》,很是壯觀,路過的行人紛紛駐足欣賞。
畫工精細
墻繪《清明上河圖》
令人震撼
2日上午,記者來到儀征這家商鋪,一進店門,就看見墻壁上有一幅巨大的畫作,占據了整面墻的空間。整幅畫由黑白兩色構成,反映的是《清明上河圖》中人物最為密集,街道最為繁華的左側虹橋部分。整幅畫是用裝飾材料噴繪而成,畫中人物輪廓清晰,凹凸有致,給人以很強烈的層次感和立體感。
從畫面上可以看到宋代汴京人口稠密,商船云集,人們有的在茶館休息,有的在看相算命,有的在飯鋪進餐。河里船只往來,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有一只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梁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桿,以便船只通過。
從畫中還可以看到橋頭布遍刀剪攤、飲食攤和各種雜貨攤,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肉鋪、廟宇等。此外尚有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交通運載工具五花八門,有轎子、駱駝、牛車、人力車等,形形色色,樣樣俱全。
硅藻泥噴繪
8道工序,4層畫面,6人忙了11天
該店鋪的孫經理告訴記者,這幅未完工的《清明上河圖》長約7米,高約3米,用硅藻泥噴繪而成。“這面文化墻是上個月初開始施工的,由兩名魯迅美術學院的學生和4名專業墻體施工人員用11天時間制作完成。”
孫經理介紹,自己是做硅藻泥生意的。曾經學習過美術,比較喜歡藝術性的東西。“一開始店面裝修的時候我就想做一面大的文化墻,至于墻面上的噴繪畫,我選擇了很久,最終決定噴繪《清明上河圖》,首先,這幅畫是國寶,每個中國人都很熟悉。其次,這幅畫因為畫面復雜,對于制作要求很高,把這幅畫噴繪出來,也是展示產品和施工實力的一個機會。”
“其實整個制作的過程還是相當復雜的,經過8道工序,一共有4層畫面。”孫經理指著畫面告訴記者,“其中最復雜的就是魯迅美術學院的學生在墻上勾勒這幅畫的輪廓這個過程,看過《清明上河圖》的人都知道,這幅畫中虹橋這部分人物、房屋、船只等非常多,非常復雜,光這道工序就用了近一周的的時間。”
看著墻上的作品,孫經理自豪的同時也有些許遺憾,“由于墻體面積有限,目前我們只噴繪出了原畫約四分之一的部分,”孫經理指著文化墻右端告訴記者,“這邊我特意留成了畫卷并未完全展開的圖案,等將來有機會,我要把這面墻繼續延伸下去,然后將未展開的畫面繼續展現出來,最終,希望能將一幅完整的墻體噴繪《清明上河圖》展示給大家。”
多手法展現
揚州人為何偏愛《清明上河圖》
11月本報曾報道過揚州著名“玉癡”田翔2012年完成的碧玉大型插牌《清明上河圖》,此前揚州也曾有手工藝人通過刺繡等手法重現《清明上河圖》,此外,揚州宋夾城內東門橋也是依照《清明上河圖》中虹橋的宋代設計風格。揚州人為何如此偏愛《清明上河圖》呢?
對此,市民觀察團團長王麟來介紹,“揚州城作為唐宋時期最為繁華的都市之一,完全不遜色于汴京。通過這幅畫,我們也可以想象一下唐宋時期揚州城的繁華景象。汴京有汴河,我們揚州城有京杭運河,畫中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在當時的揚州也是一樣可見的,但是由于繪畫方面歷史資料的缺失,我們很難看見完整的揚州繁華時期的景象,通過《清明上河圖》我們可以了解到同為當時繁華都市的揚州城的繁華景象,我想這個應該就是揚州人偏愛它的原因吧。”
版權所有:陳集孔雀山生態體育公園 | 揚州孔雀山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 CopyRight(C) 2017 East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寶鼎源云商 備案號:蘇ICP備申請中號